登录/免费注册

长安大学程宏飞教授:沉积型锂矿的成矿特征及锂赋存状态研究进展

通过梳理现阶段沉积型锂矿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全球锂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分析了沉积型锂矿的形成地质背景和时空分布特征,认为沉积型锂矿已成为全球新型锂资源的重要类型,具有储量大、分布广、开采成本低等优势而表现出巨大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利用前景。

东北大学柳静献教授:矿井降温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研究表明:目前矿井降温技术虽然飞速发展但存在能耗较大、制冷系统设备复杂且难以维护,只重视降温而忽略矿井湿度过高,未能充分利用矿井地热能源价值,非煤矿山专用降温系统研究较少等不足。针对矿井降温系统的共性问题提出了开发节能且高效的新型降温技术,着力开发制冷设备,坚持降温除湿并重的原则,充分利用矿井地热能源以及设计非煤矿山专用的矿井降温技术等应对措施。

北京科技大学曲福明副教授:露天矿全流程智能开采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目前大型露天金属矿智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系统规划难、系统智能难和系统协同难三大难题,作者开展了大型金属露天矿全流程智能开采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陈享享等:基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瓦斯气体传感器研究现状及进展

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甲烷气敏材料,分析其用于甲烷气体传感的基本原理和优势,总结得出提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气敏性能的3个主要方向为形貌调控、贵金属掺杂和构建异质结。

丰奇成等:氨基三亚甲基膦酸在闪锌矿和方铅矿浮选分离中的应用

为探究ATMP 作为一种潜在的闪锌矿抑制剂实现闪锌矿和方铅矿浮选分离的可能性。通过微浮选试验,探究了ATMP 在闪锌矿和方铅矿浮选分离过程中的作用效果,同时采用接触角测定、溶液化学计算、Zeta 电位检测以及XPS 分析,研究了ATMP 对闪锌矿的选择性抑制机理。

中国矿业大学张秋昭教授:基于空间几何特征融合增强的地铁隧道点云语义分割神经网络模型

基于深度学习的隧道点云语义分割技术能够对大规模点云数据中的物体对象进行识别与分类,可以实现隧道场景内物体信息的提取与管理。 顾及地铁隧道内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几何特点,中国矿业大学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张秋昭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几何特征融合增强的地铁隧道点云语义分割神经网络模型。

武汉理工大学 李育彪等:方解石与萤石同质转化及浮选分离机理研究

碳酸盐-萤石型矿物是萤石矿产资源最主要的赋存形式之一,其中与萤石具有相似晶体结构的方解石往往作为主要脉石矿物,二者在浮选体系中具有相近的表面化学性质,难以有效分离。通过对阴离子预处理后的矿样进行浮选试验,探讨萤石及方解石阴离子对浮选行为的影响,基于溶液化学计算、分子动力学计算、接触角及吸附量分析,结果表明:方解石表面生成了萤石,萤石表面生成了方解石,两种矿物存在同质转化效应,揭示了方解石与萤石浮选分离困难的原因。

安徽理工大学江丙友教授:湿式除尘器中气水喷雾降尘效果试验研究

为提高煤矿井下湿式除尘器降尘效率,改善作业人员工作环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2074012)、安徽省高校杰出青年项目(编号:2022AH020057)、安徽高校协同创新项目(编号:GXXT-2020-059)资助下,安徽理工大学江丙友教授团队提出了在湿式除尘器中安装内混式空气雾化喷嘴的降尘方法。

孙永升等:铁矿石生物质流态化焙烧过程中物料临界流化特性研究

针对生物质流态化焙烧的临界流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颗粒临界流化风速随着秸秆颗粒粒度与矿石颗粒粒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生物质质量分数增大而减小,而床层高度与床层面积对临界流化风速影响较小,建立了临界流化风速预测模型。研究结果对生物质流态化焙烧过程调控和新装备研发具有指导意义。

太原理工大学胡胜勇教授:矿用湿式涡旋一体式除尘器净化特性

太原理工大学胡胜勇教授团队研发了一种矿用湿式涡旋一体式除尘器。该型除尘器主要由进风口、特制叶轮、防堵喷头、排水槽、导流叶片、一级脱水器、二级脱水器、出风口、防爆电机、排污口Ⅰ、排污口Ⅱ等组成。

董发勤教授团队最新成果:磷石膏/固硫灰渣复合材料对铀(VI)的吸附行为及机理研究

为了减少磷石膏(PG) 和固硫灰渣(SFA) 这两种工业固体废弃物在环境中的堆积以及避免其给自然环境带来的风险 ,最大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以 PG 和 SFA 为原料 ,采用一步高温煅烧法制备了磷石膏/ 固硫灰渣(PG/SFA) 新型复合吸附材料,同时采用批次静态吸附法研究了 PG/SFA 对的铀( Ⅵ) 吸附性能 。并利用 PG/SFA 较强的亲铀特性 ,对铀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铀矿坑水开展了深度净化处理应用研究 。

印万忠教授:超声波强化菱镁矿与石英浮选分离及其机理研究

在十二胺浮选体系下,研究了超声处理对菱镁矿与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并开展了菱镁矿和石英混合矿超声-浮选同步处理分离试验研究。通过Zeta电位分析、药剂吸附量测试以及XPS检测分析了超声-浮选同步处理强化菱镁矿与石英分离的机理。

东北大学 刘文宝等:碱浸改性蛇纹石尾渣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对Cu2+的吸附性能研究

为提升蛇纹石尾渣(ALS)对重金属污染物Cu2+的去除效果,实现废水中Cu2+的高效去除,开展了蛇纹石尾渣碱浸改性研究,系统探究改性后蛇纹石尾渣吸附材料(AALS)对废水中Cu2+去除性能的影响。

武汉理工大学 夏令等:软岩细粒尾矿无土复垦植物修复的生态效应研究

植物修复后尾矿中Cu、Zn、Cr 的含量分别降低了17.72%、67.74%和57.56%,重金属赋存形态中残渣态的比例提高,提高了重金属的稳定性,降低了环境风险。复垦后植物为土壤提供养分,改善土壤特性,促进了更多微生物的定殖,复垦后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更加多样,微生物作为土壤碳氮循环的关键驱动力,在提高复垦效果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肖巍等:氟硅酸钠对金红石和石榴石浮选分离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为分离金红石与石榴石,在以亚硝基苯胲胺作捕收剂,硝酸铅做活化剂的体系中,研究抑制剂氟硅酸钠对金红石与石榴石浮选分离的影响,同时借助Zeta 电位、接触角及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氟硅酸钠选择性抑制石榴石的作用机理。

刘建等:BHA浮选锡石体系中锌组分活化机理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

锌的生物毒性和环境影响远小于铅,以锌替代铅组分活化锡石的浮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aterial Studio 软件中CASTEP 模块探明了在苯甲羟肟酸(BHA)浮选体系中锌组分活化锡石表面的机理。

刘文刚等:月桂酰胺丙基甜菜碱对赤铁矿反浮选性能及机理研究

两性表面活性剂月桂酰胺丙基甜菜碱(LAB)溶解性好、毒性低,还具有优异的发泡性能,具备作为捕收剂的基本条件。将LAB 作为捕收剂首次引入赤铁矿反浮选脱硅体系中。

彭伟军等:硫化铜钼矿浮选分离抑制剂研究进展

详细总结了目前已报道的黄铜矿无机抑制剂、黄铜矿有机抑制剂、黄铜矿组合抑制剂、黄铜矿氧化剂及氧化手段和辉钼矿抑制剂,并对它们的作用机理和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柳小波教授:我国冶金行业智慧矿山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

北京科技大学柳小波教授团队立足国内外先进矿山的建设现状,梳理我国与矿业强国之间的技术差距,总结我国冶金矿山行业发展存在的痛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智慧矿山的建设路径。同时,以齐大山铁矿为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智慧矿山建设的初步探索,并对未来的智慧矿山发展进行展望。

胡乃联教授:我国金属矿山智能化现状与问题探讨

北京科技大学胡乃联教授、李国清教授立足于智能矿山中的安全高效生产问题,基于我国金属矿山规模化智能开采的核心需求,梳理了智能化建设的示范性成果,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智能化应用场景;进一步讨论了建设内容选择、关键技术确定、数字化转型路径、管理模式转变、运维与应用效果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指出了容易产生的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
共 46 条
  • 1
  • 2
  • 3
推荐 1 王运敏院士:金属非金属矿业减碳路径与工程科技 2 北京科技大学:李翠平教授——面向膏体充填尾砂浓密的絮团结构研究进展综述 3 《金属矿山》“测绘视角下的矿山地质灾害智能识别与预警”专题发布! 4 顾晓薇教授团队:大宗工业固废高值建材化利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5 东北大学李正伟:薄层状岩石试样3D打印与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6 北京科技大学:蒋仲安教授——我国金属矿山采运过程典型作业场所粉尘污染控制研究现状与展望 7 金龙哲等:金属矿山采场爆破尘毒防控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8 华北理工大学:李富平教授——石矿迹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9 [编委成果虚拟专辑] 陈庆发教授:“协同开采”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10 长距离管道输送砂浆治理矿山废弃露天坑及塌陷区综合技术研究